在金融市場的瞬息萬變中,速度就是金錢。2/3光速對普通人來說只是眨眼一瞬,但對高頻交易公司而言,可能決定了一場交易的勝負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高頻交易的“速度戰爭”,以及那些爲了微秒級優勢不惜重金投入的故事。
爲了比對手快0.07毫秒,有公司豪擲1400萬美金,這僅僅是眨眼時間的1/5700!
0.07毫秒的價值:一場速度的較量
想象一下,眨眼需要0.4秒,而一家名爲Jump Trading的高頻交易公司卻花費了1400萬美金,只爲將數據傳輸速度提升0.07毫秒(即0.00007秒)。這家公司在全球最大期貨交易所—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(CME)數據中心對面,購置了一塊12萬平方米的空地,不是爲了蓋樓,也不是爲了風水,而是架設微波通信基站,確保交易指令能在第一時間送達交易所。
根據此前納斯達克的類似微波塔案例,這一改進僅能帶來0.07毫秒的提升。看似微不足道,但對高頻交易而言,這一丁點時間可能就是巨額利潤的來源。要知道,傳統光纖傳輸速度約爲光速的2/3,而微波傳輸速度接近光速,比光纖快50%。更重要的是,光纖鋪設往往不是直線,而微波傳輸可以走“捷徑”。
對於人類交易員來說,0.00007秒和0.00014秒的差距毫無意義,畢竟人眼到大腦處理信息就需要0.15到0.225秒。但Jump Trading的目標不是人,而是計算機——它們的算法交易系統能在微秒間完成決策和操作。
高頻交易:0.2秒內完成的買賣
Jump Trading是一家典型的高頻交易(HFT)公司。當上市公司發布財報、央行調整利率或公布CPI等重磅數據時,其服務器會通過復雜算法預測股價在未來幾秒內的波動,並由計算機自動執行買入或賣出操作。由於高頻交易時間極短,哪怕是股價的微小波動也能帶來可觀利潤或減少損失。因此,如何比對手更快獲取信息並完成交易,是每個高頻交易公司的核心追求。
這並非Jump Trading首次爲速度“砸錢”。早在2013年,他們就收購了英國一處曾供北約使用的微波塔,只爲將數據更快傳輸到倫敦商品交易所。速度,已成爲高頻交易的生命線。
交易速度的極致演繹:Ulta財報事件
《華爾街日報》曾披露一個經典案例,揭示了高頻交易的速度有多快。2014年12月5日,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點,化妝品零售商Ulta發布財報,當時股價爲122美元。接下來,事件以毫秒爲單位展開:
• 4點0分0.15秒:美國商業通訊社(PR Newswire)向高頻交易公司和彭博社等終端發布財報新聞。
• 4點0分0.20秒:高頻交易公司以122美元賣出價值80萬美元的Ulta股票。
• 4點0分0.242秒:彭博社率先發布Ulta財報新聞。
• 4點0分0.464秒:道瓊斯發布相關新聞。
• 4點0分0.7秒:Ulta股價已跌至118美元。
• 4點0分1秒:湯森路透才發布財報新聞。
到這一刻,僅過去0.85秒,沒有任何人類交易員能讀完財報標題,但高頻交易的計算機早已完成操作。人類根本無法與這樣的速度競爭。
這一事件引發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的關注,美國商業通訊社受到監管壓力。盡管其CEO Cathy Baron Tamraz堅稱“沒有做錯任何事”,但迫於輿論和潛在影響,在諮詢控股股東巴菲特後,公司停止了直接向特定付費用戶發送財經數據的業務。如今,高頻交易公司需等待彭博社發布信息後才能行動,延遲了約0.192秒。看似更公平,但對機器而言,速度競爭從未停止。
技術狂熱:微波、光纖與激光的較量
在高頻交易的“速度戰爭”中,最先進的技術都被用上了。通常,光纖網路是長距離高速連接的首選,但其傳輸速度受限於介質(約20萬米/秒),且鋪設路線沿鐵路,往往不是直線。而微波在空氣中的傳輸速度接近光速(30萬米/秒),通過在山頂或高層建築架設信號塔,企業能以接力方式盡可能縮短傳輸距離。
Jump Trading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對面架設微波塔,就是爲了追求極致速度。事實上,芝商所自己的數據中心也依賴微波傳輸。2015年,McKay公司賣地給芝商所用作數據中心,而最近,奧羅拉附近的DuPage縣批準McKay新建一座微波塔,距離芝商所交易中心比之前近了188米,目的同樣是節省哪怕0.00007秒。
然而,微波傳輸並非完美。其通信質量易受惡劣天氣(尤其是雨天)幹擾,可靠性僅爲90%左右。此外,微波帶寬有限,如Anova公司提供的單個微波基站帶寬僅爲100Mbps,而光纖可達其1000倍。因此,微波更適合對速度敏感的小數據交易,而光纖則適用於傳輸大容量數據,如上市公司財報文件。
除了微波和光纖,還有企業嘗試更極端的方案。Spread Networks從2010年起,耗資3億美元,挖通了一條穿越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光纜隧道,將數據傳輸時間縮短約3毫秒。此外,還有跨北極海底光纜項目,包括“Artic Fibre”、“Arctic Link”和俄羅斯的“ROTACS”,總耗資約15億美元,旨在將倫敦和東京兩大金融中心的數據傳輸時間從0.23秒縮短至0.17秒,節省路徑近8000公裏。
更有前景的技術是激光通信。Anova公司在紐約曼哈頓和紐交所、納斯達克數據中心之間架設激光基站,用紅外激光傳輸數據,速度比光纖快一倍,帶寬達2Gbps,且基本不受天氣影響。Anova CEO邁克爾·皮賽可(Michael Persico)透露,他們還在華盛頓K街1275號安裝設備,以便第一時間獲取美國政府經濟數據。不過,激光通信需直線傳輸,需解決高層建築晃動對信號精準性的影響。
高頻交易的價值:效率還是逐利?
高頻交易究竟帶來了什麼?《華爾街日報》作者拉裏·塔布(Larry Tabb)曾發問:“高頻交易受到廣泛批評,他們做錯了什麼?”作爲Tabb集團創始人,他是高頻交易的擁護者,認爲其讓市場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效率”,機構可在毫秒內完成交易,這是技術進步的體現。
高頻交易的核心是節省自己的時間、加快買賣速度,最終是爲了更高效地賺錢。
然而,批評者如NBA達拉斯小牛隊老板馬克·庫班稱高頻交易爲“終極黑客”,認爲其速度遊戲與公司真實價值無關。巴菲特也曾嘲諷依賴復雜公式的投資方式。2005年,他以100萬美元立下賭局,稱對沖基金收益無法超越指數基金。2007年,Protege Partners合夥人Ted Seides應戰。十年後,巴菲特選擇的指數基金年均增長率爲7.1%,而對方五只對沖基金僅爲2.2%,回報率是後者的三倍多。
高頻交易公司回報率也在下降。2016年,據《機構投資者》數據,僅文藝復興和橋水基金管理人年收入超10億美元,但其回報已連續數年不及大盤。如今,高頻交易公司越來越多,市場更公平,但參與者收益卻不如從前。盡管如此,機器取代人類的趨勢不可逆轉。今年3月,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(管理資產5.1萬億美元)開始用AI選股,並裁減了30多名分析師和基金經理,佔部門總人數的7%。
高頻因子的啓示:從微秒到日常
高頻交易看似遙遠,但其理念可降維應用到個人投資中。將高頻數據轉化爲日頻數據,依然能挖掘出不錯的alpha收益。速度的極致追求不僅是技術的較量,也是金融市場效率提升的縮影。
在機器與速度的競爭中,沒有人能停下腳步。未來,金融科技還將帶來更多驚喜與挑戰,你準備好了嗎?
238k 帖子
225k 帖子
152k 帖子
80k 帖子
67k 帖子
65k 帖子
61k 帖子
59k 帖子
53k 帖子
51k 帖子
爲了快 0.07 毫秒,Jump Trading 花了 1400 萬美金,值嗎?
在金融市場的瞬息萬變中,速度就是金錢。2/3光速對普通人來說只是眨眼一瞬,但對高頻交易公司而言,可能決定了一場交易的勝負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高頻交易的“速度戰爭”,以及那些爲了微秒級優勢不惜重金投入的故事。
爲了比對手快0.07毫秒,有公司豪擲1400萬美金,這僅僅是眨眼時間的1/5700!
0.07毫秒的價值:一場速度的較量
想象一下,眨眼需要0.4秒,而一家名爲Jump Trading的高頻交易公司卻花費了1400萬美金,只爲將數據傳輸速度提升0.07毫秒(即0.00007秒)。這家公司在全球最大期貨交易所—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(CME)數據中心對面,購置了一塊12萬平方米的空地,不是爲了蓋樓,也不是爲了風水,而是架設微波通信基站,確保交易指令能在第一時間送達交易所。
根據此前納斯達克的類似微波塔案例,這一改進僅能帶來0.07毫秒的提升。看似微不足道,但對高頻交易而言,這一丁點時間可能就是巨額利潤的來源。要知道,傳統光纖傳輸速度約爲光速的2/3,而微波傳輸速度接近光速,比光纖快50%。更重要的是,光纖鋪設往往不是直線,而微波傳輸可以走“捷徑”。
對於人類交易員來說,0.00007秒和0.00014秒的差距毫無意義,畢竟人眼到大腦處理信息就需要0.15到0.225秒。但Jump Trading的目標不是人,而是計算機——它們的算法交易系統能在微秒間完成決策和操作。
高頻交易:0.2秒內完成的買賣
Jump Trading是一家典型的高頻交易(HFT)公司。當上市公司發布財報、央行調整利率或公布CPI等重磅數據時,其服務器會通過復雜算法預測股價在未來幾秒內的波動,並由計算機自動執行買入或賣出操作。由於高頻交易時間極短,哪怕是股價的微小波動也能帶來可觀利潤或減少損失。因此,如何比對手更快獲取信息並完成交易,是每個高頻交易公司的核心追求。
這並非Jump Trading首次爲速度“砸錢”。早在2013年,他們就收購了英國一處曾供北約使用的微波塔,只爲將數據更快傳輸到倫敦商品交易所。速度,已成爲高頻交易的生命線。
交易速度的極致演繹:Ulta財報事件
《華爾街日報》曾披露一個經典案例,揭示了高頻交易的速度有多快。2014年12月5日,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點,化妝品零售商Ulta發布財報,當時股價爲122美元。接下來,事件以毫秒爲單位展開:
• 4點0分0.15秒:美國商業通訊社(PR Newswire)向高頻交易公司和彭博社等終端發布財報新聞。
• 4點0分0.20秒:高頻交易公司以122美元賣出價值80萬美元的Ulta股票。
• 4點0分0.242秒:彭博社率先發布Ulta財報新聞。
• 4點0分0.464秒:道瓊斯發布相關新聞。
• 4點0分0.7秒:Ulta股價已跌至118美元。
• 4點0分1秒:湯森路透才發布財報新聞。
到這一刻,僅過去0.85秒,沒有任何人類交易員能讀完財報標題,但高頻交易的計算機早已完成操作。人類根本無法與這樣的速度競爭。
這一事件引發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的關注,美國商業通訊社受到監管壓力。盡管其CEO Cathy Baron Tamraz堅稱“沒有做錯任何事”,但迫於輿論和潛在影響,在諮詢控股股東巴菲特後,公司停止了直接向特定付費用戶發送財經數據的業務。如今,高頻交易公司需等待彭博社發布信息後才能行動,延遲了約0.192秒。看似更公平,但對機器而言,速度競爭從未停止。
技術狂熱:微波、光纖與激光的較量
在高頻交易的“速度戰爭”中,最先進的技術都被用上了。通常,光纖網路是長距離高速連接的首選,但其傳輸速度受限於介質(約20萬米/秒),且鋪設路線沿鐵路,往往不是直線。而微波在空氣中的傳輸速度接近光速(30萬米/秒),通過在山頂或高層建築架設信號塔,企業能以接力方式盡可能縮短傳輸距離。
Jump Trading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對面架設微波塔,就是爲了追求極致速度。事實上,芝商所自己的數據中心也依賴微波傳輸。2015年,McKay公司賣地給芝商所用作數據中心,而最近,奧羅拉附近的DuPage縣批準McKay新建一座微波塔,距離芝商所交易中心比之前近了188米,目的同樣是節省哪怕0.00007秒。
然而,微波傳輸並非完美。其通信質量易受惡劣天氣(尤其是雨天)幹擾,可靠性僅爲90%左右。此外,微波帶寬有限,如Anova公司提供的單個微波基站帶寬僅爲100Mbps,而光纖可達其1000倍。因此,微波更適合對速度敏感的小數據交易,而光纖則適用於傳輸大容量數據,如上市公司財報文件。
除了微波和光纖,還有企業嘗試更極端的方案。Spread Networks從2010年起,耗資3億美元,挖通了一條穿越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光纜隧道,將數據傳輸時間縮短約3毫秒。此外,還有跨北極海底光纜項目,包括“Artic Fibre”、“Arctic Link”和俄羅斯的“ROTACS”,總耗資約15億美元,旨在將倫敦和東京兩大金融中心的數據傳輸時間從0.23秒縮短至0.17秒,節省路徑近8000公裏。
更有前景的技術是激光通信。Anova公司在紐約曼哈頓和紐交所、納斯達克數據中心之間架設激光基站,用紅外激光傳輸數據,速度比光纖快一倍,帶寬達2Gbps,且基本不受天氣影響。Anova CEO邁克爾·皮賽可(Michael Persico)透露,他們還在華盛頓K街1275號安裝設備,以便第一時間獲取美國政府經濟數據。不過,激光通信需直線傳輸,需解決高層建築晃動對信號精準性的影響。
高頻交易的價值:效率還是逐利?
高頻交易究竟帶來了什麼?《華爾街日報》作者拉裏·塔布(Larry Tabb)曾發問:“高頻交易受到廣泛批評,他們做錯了什麼?”作爲Tabb集團創始人,他是高頻交易的擁護者,認爲其讓市場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效率”,機構可在毫秒內完成交易,這是技術進步的體現。
高頻交易的核心是節省自己的時間、加快買賣速度,最終是爲了更高效地賺錢。
然而,批評者如NBA達拉斯小牛隊老板馬克·庫班稱高頻交易爲“終極黑客”,認爲其速度遊戲與公司真實價值無關。巴菲特也曾嘲諷依賴復雜公式的投資方式。2005年,他以100萬美元立下賭局,稱對沖基金收益無法超越指數基金。2007年,Protege Partners合夥人Ted Seides應戰。十年後,巴菲特選擇的指數基金年均增長率爲7.1%,而對方五只對沖基金僅爲2.2%,回報率是後者的三倍多。
高頻交易公司回報率也在下降。2016年,據《機構投資者》數據,僅文藝復興和橋水基金管理人年收入超10億美元,但其回報已連續數年不及大盤。如今,高頻交易公司越來越多,市場更公平,但參與者收益卻不如從前。盡管如此,機器取代人類的趨勢不可逆轉。今年3月,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(管理資產5.1萬億美元)開始用AI選股,並裁減了30多名分析師和基金經理,佔部門總人數的7%。
高頻因子的啓示:從微秒到日常
高頻交易看似遙遠,但其理念可降維應用到個人投資中。將高頻數據轉化爲日頻數據,依然能挖掘出不錯的alpha收益。速度的極致追求不僅是技術的較量,也是金融市場效率提升的縮影。
在機器與速度的競爭中,沒有人能停下腳步。未來,金融科技還將帶來更多驚喜與挑戰,你準備好了嗎?